名老中医治疗多汗症的验方名医秘方专家名方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2:53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
多汗症在中医理论中属 “自汗”“盗汗” 范畴,多与 “气虚不固、阴虚火旺、湿热内蕴” 相关。历代名老中医从 “补虚固表、滋阴降火、清利湿热” 入手,形成了丰富的辨治经验。以下整理名老中医验方、辨证思路及特色疗法(需注意:中医用药需辨证施治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):一、名老中医验方与辨证分型1. 气虚不固型(自汗为主)特点:动则汗出加重,气短懒言,神疲乏力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朱良春教授验方:芪术防己汤加减组成:黄芪 30g、白术 15g、防己 10g、防风 10g、浮小麦 30g、麻黄根 15g、煅牡蛎 30g(先煎)、党参 15g。功效:益气固表、收敛止汗。方解:玉屏风散(黄芪、白术、防风)加党参增强补气之力;浮小麦、麻黄根、煅牡蛎收敛止汗,适用于自汗、动则汗出明显者,如产后、病后体虚多汗。

路志正教授经验方:健脾固表汤组成:炙黄芪 20g、炒白术 12g、茯苓 15g、炙甘草 6g、山药 15g、炒扁豆 15g、陈皮 9g、煅龙骨 30g(先煎)。功效:健脾益气、固表止汗。方解:四君子汤(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健脾益气;山药、扁豆助运化;煅龙骨收敛止涩,适用于脾胃虚弱、卫气不固所致的自汗,伴食欲不振、便溏者。

2. 阴虚火旺型(盗汗为主)特点:睡则汗出,醒则汗止,五心烦热,失眠多梦,口干咽燥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颜德馨教授验方:当归六黄汤加减组成:当归 12g、生地 15g、熟地 15g、黄连 6g、黄芩 9g、黄柏 9g、黄芪 20g、五味子 12g、麦冬 15g。功效:滋阴泻火、固表止汗。方解:当归六黄汤(当归、二地、三黄)滋阴清热;黄芪固表;五味子、麦冬养阴敛汗,适用于更年期、甲亢等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。

周仲瑛教授经验方:知柏地骨皮汤组成:知母 12g、黄柏 12g、熟地 15g、山茱萸 12g、丹皮 10g、泽泻 10g、地骨皮 15g、白薇 12g、糯稻根 30g。功效:滋阴降火、退虚热止汗。方解: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;地骨皮、白薇清虚热;糯稻根收敛止汗,适用于肝肾阴虚、虚火内扰的盗汗,伴腰膝酸软、潮热者。

3. 湿热内蕴型(自汗、局部多汗)特点:汗出黏腻,气味较重,口苦口臭,脘腹胀满,小便黄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
赵炳南教授验方:龙胆泻肝汤合四妙散组成:龙胆草 9g、栀子 9g、黄芩 9g、柴胡 6g、生地 12g、泽泻 12g、苍术 12g、黄柏 12g、牛膝 12g、生薏苡仁 30g。功效:清利肝胆湿热、导浊止汗。方解: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;四妙散(苍术、黄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清热燥湿,适用于手足心多汗、腋下多汗伴口苦、舌苔黄腻者。

陈彤云教授经验方:萆薢渗湿汤加减组成:萆薢 15g、薏苡仁 30g、黄柏 12g、赤茯苓 15g、丹皮 12g、泽泻 12g、苍术 9g、苦参 15g、白鲜皮 15g。功效:清热利湿、解毒止汗。方解:萆薢渗湿汤清利下焦湿热;苦参、白鲜皮清热燥湿,适用于下肢多汗、阴囊潮湿伴瘙痒者。

二、外治验方与特色疗法1. 中药外洗 / 外敷方

敛汗散(干祖望教授经验方)组成:煅牡蛎 30g、麻黄根 15g、浮小麦 30g、五倍子 10g、五味子 12g。用法:研细末,每次取 10-15g,用醋或水调成糊状,敷于肚脐(神阙穴),每日 1 次,睡前敷,晨起取下。功效:收敛止汗,适用于自汗、盗汗,脐敷给药直达病所,方便安全。

手足多汗外洗方(朱仁康经验方)组成:黄柏 30g、黄芩 30g、苦参 30g、地榆 30g、明矾 15g(后下)。用法:水煎取汁,放温后浸泡手足,每日 2 次,每次 15-20 分钟。功效:清热燥湿、收敛止汗,明矾收敛作用强,适用于手足心多汗、汗出黏腻者(皮肤破溃者慎用)。

腋臭多汗熏洗方组成:藿香 30g、佩兰 30g、苍术 20g、黄柏 20g、蛇床子 30g、地肤子 30g。用法:水煎后趁热熏洗腋下,待温后冲洗,每日 1 次。功效:芳香化浊、清热燥湿,适用于腋下多汗伴异味者。

2. 针灸与穴位疗法

体针:

气虚自汗:取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肺俞、脾俞,针刺补法,加艾灸增强温阳固表之力。

阴虚盗汗:取三阴交、太溪、涌泉、心俞、肾俞,针刺平补平泻,滋阴降火。

湿热多汗:取内庭、阴陵泉、曲池、丰隆,针刺泻法,清热利湿。

耳穴疗法:取 “交感”“神门”“内分泌”“皮质下” 穴,埋王不留行籽,每日按压 3-5 次,调节自主神经功能。

三、名医用药特色与辨治要点

固涩药与补虚药配伍:名老中医常用 “煅牡蛎 + 麻黄根 + 浮小麦” 收敛组合,但必配黄芪、党参等补虚药,如朱良春方中黄芪用量达 30g,使 “敛中有补,补而不滞”。

分部位辨治:

头面多汗:加葛根、白芷引药上行,清阳明经热(如胃热上蒸所致)。

手足多汗:加茵陈、栀子清利湿热,配合明矾外用增强收敛。

心胸汗出:加黄连、栀子清心火,配合茯神、远志安神定悸。

注重 “肝脾同治”:湿热多汗多与肝脾失调相关,如赵炳南用龙胆泻肝汤调肝,陈彤云用平胃散理脾,肝脾调和则湿热无以生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辨病与生活调摄结合:

避免辛辣刺激(如辣椒、酒精)、温补食物(如羊肉、姜),以免助热生火。

气虚者可常食山药、红枣、黄芪粥;阴虚者可食银耳、百合、枸杞;湿热者宜食冬瓜、薏米、赤小豆。

外治药物注意皮肤反应:含明矾、五倍子的外用药可能引起皮肤干燥,建议间歇使用;皮肤过敏者改用温和中药(如藿香、佩兰)外洗。

严重者中西医结合:若多汗症影响生活(如社交焦虑、电解质紊乱),可结合西医谷维素调节神经、肉毒素局部注射(如手足多汗),中医调理作为长期巩固方案。

如需进一步针对性用药,建议提供多汗的部位、性质(自汗 / 盗汗)、伴随症状及舌脉象等,以便结合辨证精准参考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常见的龟类,特点,名称,饲养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pg电子热门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